营长相当于政府什么官(烟台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资讯
2024-05-20
288
1. 营长相当于政府什么官,烟台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曲同丰(1873-1929),字伟卿,山东福山人。早年参加过北洋水师及中日甲午战争。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三期。曾任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教官、陆军速成学堂提调、监督、保定军官学堂监督,参加过云南辛亥起义,任38协协统。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总统府军事参议官、参战军师长、北京政府航空署长、直鲁联军士官学校校长、陆军上将。1928年春,直鲁联军被国民革命军击溃,曲同丰隐居天津。1929年3月9日,曲同丰在天津寓所遭暴徒枪击身亡。
谢为杰(1908年9月5日-1986年1月12日),又名谢永叔,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生于山东省烟台市。化工专家,谢婉莹(冰心)二弟。早期对中国第一座重化工基地--永利铔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卓著。以后长期从事氮肥工业的科研生产和组织领导工作,是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新工艺的发明人之一,对联合制碱新工艺的研究也作出了贡献。
杨介人(1909―1998),山东省蓬莱县人。1938年入伍,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步兵学校副校长,山东军区长山列岛水警区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部训练处处长,济南军区工程兵主任,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计划委员会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李大同(1911年-1995年1月5日), 山东省招远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4年晋升为少将。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梁树权(1912.9.17-2006.12.9),字德彬、号潄泉,生于山东烟台。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分析化学先驱,中国科学院院士 。
于化虎(1914-2004),原名晋生,民兵英雄,山东海阳人。1941年在家乡参加民兵组织,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制造石雷、子母雷等地雷,创造绊雷、梅花雷等布雷方法,培训了一千多名爆破手,先后炸死敌人一百七十一名,并创一雷杀伤七个敌人的纪录。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被授予"全国民兵战斗英雄"称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09年授予于化虎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仲曦东(1915年10月-1984年6月),山东黄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军副政委,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军事学院政治系主任、政治部副主任,驻捷克斯洛伐克、坦桑尼亚大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林浩(1916年6月-1996年11月14日),山东省牟平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春山(1917年7月-2012年1月9日),山东省莱阳市中庄扶村人。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在山西创办的学兵队,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苏中地区反"扫荡"、苏中"七战七捷"、盐城、鲁西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渡江、抗美援朝等战役战斗。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55年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独独立功勋荣誉章。
姜林东(1918-2016.1.15),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埠西头前姜家村)人。1937年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高锐(1919年3月-2016年10月16日),山东省莱阳市人。毕业于乡村师范、军事学院。1937年入陕北公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参谋长兼宁夏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张少虹(1920年1月17日-2000年10月27日),原名张廷儒,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掖县)朱由乡。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沙河、郭家店、参埠庄、日庄、大院上、文岑、河马崖、招远、黑山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孟良崮、临朐、三户山、莱阳、周村、潍县、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1955年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空军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丁钊(1920.12 ~ 2015.03),山东省龙口市(黄县)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陆战第1旅副政治委员,空军伞兵师政治委员,空降兵第15军43师政治委员,空降兵第15军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王忠诚(1925.12.20-2012.09.30),山东烟台人,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惠滋(1932年12月9日-2005年1月5日),山东蓬莱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战斗,荣立大功、小功各一次;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至1952年的多次阵地防御作战 。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勋章。
2. 简单介绍一下现在越南的高级军事将领可以吗?
每个国家的军衔制度有所不同,大多数国家都设有帅、将、校、尉四个等级,比如我国建国初期的十大元帅可谓最高荣誉。而在越南最高军衔则是大将。从越南建军以来,仅仅有14人获得大将军衔荣誉。
第一位大将是大名鼎鼎的武元甲,曾任越南国防部长职务,参加指挥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和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及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功臣,号称“红色拿破仑”。
第二位大将是阮志清,越南人民军队主要领导人之一,青年时代参加反对法国殖民地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1954年,阮志清和武元甲打了奠边府战役。后越南战争在抗美时效仿中国抗日,打算打“持久战”。1967年,逝世。
第三位大将是越南战争时期北越的最高军事长官文进勇,曾指挥1971年九号公路战役、1972年广治战役、1975年西原战役,1975年4月30日率军攻陷西贡,1980年担任越南国防部长,著有<<春季大捷>>一书。
第四位大将是黄文泰,越南人民军创始人之一,又名黄文逞、吴国平。1915年生,太平省前海县西安乡人,京族,农民家庭出身,本人成份工人。著有《越南的游击战问题》、《军事科学经验》、《决胜岁月》等书。1980年授予大将军衔。
第五位大将是朱辉珉,1913年3月17日生于义安省(今义静省)浦荣县兴和社。工人出身。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1931-1940年四次遭法国殖民当局逮捕。1940年任黄花探战区党支部书记,后任县委书记。1943年2月越狱后任印支共广南省省委委员。1945年8月总起义时,任起义委员会委员、广南省委副书记兼省武装支队指导员。
第六位大将是越南战争抗美功臣黎仲迅,又名黎仲素,(1914-1986),河内市怀德县安义乡人,京族,中农家庭出身,本人成份为军人。1935年至1941年在法国殖民军中任军士。后到中国黄埔军校受训,当过国民党军官。原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中央军事党委常委、国防部副部长、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长。1984年被黎笋授予大将军衔。
第七位大将是是黎德英,1920年出生于越南承天顺化,大将军衔,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第5任国家主席。1945年黎德英入伍并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抗法战争后,历任越军总参谋部作战局副局长、南部东区司令部参谋长、总参民兵动员局局长等职。
第八位大将是阮决,1921年生,河内市人,京族,贫农家庭出身,本人成份学生。早年随武元甲一起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今越南共产党),曾任河内市委书记等职。1990年1月晋升为大将。
第九位大将是段奎,1923年10月29日出生于广治省召峰县,1939年参加革命,1960年和1961年曾两次到中国军事学院学习军事理论。抗美战争时期在南部地区指挥作战,曾任战役指挥长。1990年1月晋升为大将。
第10位大将是范文茶,1953年参军入伍,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曾任越南第3军区司令,越共中央委员会委员,1997年9月29日起任越南国防部长。1998年1月提升为上将,2003年7月2日晋升为大将。
第11位大将是冯光清,1949年2月2日出生于越南永福省靡岭县石砣乡,1967年加入越南人民军,参加过广治、南寮的战斗。1968年,加入越南共产党。1971年因战功获“武装力量英雄”称号,时任越军320A师64团9营连长。2007年6月7日晋升大将。
第12位大将是黎文勇,1945年12月25日生于越南槟椥省榕珍县丰美社。1965年9月23日入党。1963年5月入伍,1970年12月在中团补习,为B2指挥部高级军政学校学员。1971年6月起任第9师团第1中团政治副主任、主任、政委,晋升中校军衔。2006年4月越共十大上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2007年7月被授予大将军衔。
第13位大将是杜伯巳,2015年晋升为大将。
第14位大将是吴春历,1954年5月20日生于越南河南省维先县安北乡,京族,1972年入伍,1973年8月4日入党,获社会科学学士和军队政工专业学士学位。现任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民军总政治局主任、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书记,2015晋升大将。
我是小鱼在越南,如果你想了解越南签证、落地签批文、越南探亲5年免签、越南人到中国签证、中越结婚登记流程、商务考察、投资建厂、地接翻译、旅游攻略等,欢迎留言或者私信咨询,小鱼都会一一回复。
3. 农村的村干部分为几级啊?
村干部分为六级,分别是:
1、村党支部(党总支)委员2、副书记3、书记4、村民委员会委员5、副主任6、主任。村干部除了书记和主任有上级政府给予误工补贴外,其他人的工资都是有村财政支付。 每个行政村还配有文书、民兵营长、计生专干、妇代主任、出纳等专职干部,专职干部通常由村两委成员兼任。村干部职务可以相互交叉兼职,由于现在一般村财没有收入或者低收入,所以工资问题很难解决,所以交叉兼职便成为一种时下比较流行的省工资方式。村两委是设在乡镇(街道)下一级行政村的组织构,即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简称"村两委"。1、村党支部(简称村支委)是村级"党的支部委员会"的简称。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之一。村党支部是农村一切组织和全部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对村委会实施领导,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2、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 是村民委员会为中国大陆地区乡(镇)所辖的行政村的村民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产生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行政村的村民委员会通常设村民委员会主任(俗称村长)1人、副主任兼治安委员1人和妇女委员1人。
4. 为何日本陆军的编制与其他国家不同?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不仅仅是日本陆军,整个日军的编制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而且这种不一样不是名称上的不同,其中的内容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首先以师团这个名称为例,加以解释。话说在日军的编制里,师团是他们的最基本的战略单位。
所以师团的数目,其实就是日军兵力多少的一个标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陆军的编制扩军或者是裁军,都是以师团为单位进行增减的。
那么日军的这一套编制是哪里来的呢?
早在1888年之前,日军使用的是镇台建制,1888年以后就变成了师团建制。
师团建制的这一套东西都是学自欧美的,然后日本人一琢磨加以改变之后,出现的这么一套东西。
那么从表面上看,师团这一种建制,和国际通行的军事编制师这一个单位师是对等的。
但要是仔细观察一下日军师团兵力的配备情况,就会惊奇地发现根本就不是所有人可以理解的师。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当时德国的一个师大约就一万人左右,美国的一个师也差不多,一万左右。
而日本师团一级的作战单位,它从成立之处,兵力配属就没有一个定数,而且在不同年份的时候,这种兵力配属还都不一样。
比如在1888年到1893年的时候,日军一个师团在平时有一万来人,看着很正常和其他国家是一样的,但到了战争开始的时候,一个师团的人数就会暴增到一万八千五百人。
那么1894年到1904年的时候,日军一个师团的人数,在平时又变成了一万两千人,到了战争开始的时候,就扩增到一万七千两百人。
1905年到1915年,一个师团在平时是一万四千人,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变成了两万人。
1925年到1931年,一个师团在平时是一万三千人,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万八千人。
1932年到1937年,一个师团在平时是一万五千人,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变成了两万人左右。
在同一个年份,平时和战时的人数都是不一样的。
这还不算,日军的师团还被划分出了三六九等的等级,比如说在1940年的时候,日本有四联队师团,一个师团是两万五千二百人。同样是四联队师团,但要是变成后备四联队师团,人数就变成了两万一千八百人。
三联队师团,一般情况下是一万八千人,如果是一个丙种师团,不好意思就变成了一万一千九百八十人。
这也是为什么别的国家军队,翻译的时候会直接翻译成师,而日本的军队不是翻译而只能是直译成师团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军编制之所以叫师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日军在师团设立之初,就有一条硬性规定,要求师团是一个各个兵种联合起来的战略作战单位。
在一个师团内,不仅要有步兵,还要有骑兵,工兵,通信兵,辎重兵,甚至是野战医院和兵器勤务队都有,杂七杂八得非常的齐全,可以说兵种的合成度相当高,具备进行独立作战的能力。
说实话合成部队这个概念,还是二战结束之后才有的,所以日军的这种编制很超前,当时的欧美军队的编制还真就没法比。
当然了,日军之所以能弄出这么一套东西,完全是因为日本的资源少,钱不够多造成的。
日军将师团,作为一个军,甚至是兵团的模板来使用的,用最小的代价办最多的事。
接下来,看看日军在作战时的具体编制。以抗战时期日军的编制为例。
日军最小的作战单位是分队,对标一般军队编制的班。
日军的每一个分队有十三个人,这里边包括一名分队长,四个机枪手,以及八个步兵。
装备如下,一挺轻机枪,四个人操作,包括一名组长,一名射手,两个携带弹药的副射手,作为自卫武器,四个人一人一把毛病多多南部十四手枪。(注:有的时候,四个人除机枪手之外,其余三人也会携带一把三八大盖)
其余八个步兵就不用说了,一人一把三八大盖就算交代了。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加强班,这种编制通常会多一个掷弹筒组(两个人),配备五十毫米掷弹筒一个。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日军的分队可要比一般的班要多至少一个人,不要小看这一个人,往上堆积起来,同等的编制就要比其他国家的编制多出不少人来。
小队,这个级别的编制对等排。
这个小队有三个小分队组成,外带一个八个人组成的掷弹筒小分队,再加一个七人小队部,合共五十四个人。
当然了,要是遇到加强小队,就是下辖的三个小分队中每一个分队塞入一个两人的掷弹筒组,这个时候小队的人数就变成了六十二个人。
不过小队这个级别的编制,在抗战中有了些许的变化。
当时八路军进入到敌后开始抗战,以游击战为主,打得了就打,打不动就撤,找机会再揍日军。
那么面对这种弹性十足的战法,日军也撑不住了,小队的人数明显太多,不够灵活,最终日军又调制出了一种特殊的小队,专门针对八路军的游击战。
这种小队,人数少,一共有五十个人,但有六个分队,每个分队只有八个人,其中的三个分队才配备机枪。
小队再往上走就是中队,这个级别的编制对标连。
从这个级别中,就能看出日本的中队要比同级别的连要多出不少人了。
首先是三个小队的人员,还有一个十九个人组成的中队部。
在这十九个人中,有了特殊的兵种,比如卫生员,通讯员,司号员,核心是中队长和三个军士,一共有一百八十一个人。
这个编制,如果要加强的话,就不会塞什么掷弹筒了,而是重机枪,有必要的话会塞入一到两门的迫击炮来使用了。
中队之上就是大队了。
而大队这个编制对应的应该是营,但日军的这个大队要说人数的话,已经远远大于一个营的规模,已经快达到了一个团的规模了,足足一千一百人。
大队不仅会配备四个步兵中队,还要有一个机枪中队,而这个机枪中队会装备十二挺重机枪。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炮小队,装备两门九二步兵炮。
这种级别的装备,在和当时的我们作战的时候,可以说是极其奢华了,过去我们的炮哪里能装备到营级,就算是团级都少有。
再往上就是联队了,这算是日军在作战时候的一个最大的作战单位,在各种战争资料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联队这个级别的编制了。
联队对标的是团,日军拿联队也当团使唤,但日军的这一个所谓的团级单位——联队,可有着三千八百人,比一般的团要大两倍还多。
所以联队中光一个指挥部就有五十四个人。电视剧《亮剑》一开头李云龙用迫击炮打的坂田联队,就是这么个指挥部,一炮连锅都给日军端了,老李捞到一个大佐,两个中佐,外加一个少佐,这买卖做的赚翻了。
三个步兵大队,加一个运输队,一个炮兵中队,就是一个联队的内容了。
在往上就是旅团了。
根据编制来看,旅团的级别在联队之上,但规模不一定就比联队大了,所以这个编制就比较特殊,它是根据战争的需求,来进行搭配的。
最少有三千人,比一个联队都少,最大有八千人,和两个联队的规模不相上下。
那么日军的师团又有一些变化,前前后后经过了很多次的调整,目的是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比较初期的日军确实厉害,但越往后打,不仅老兵损失严重,基层的军官也被打死不少,而后期补充兵员已经大不如从前。
最简单地说,初期和日军拼刺刀,两个人甚至是三个人攻击一个日军都困难,但到了后期两排刺刀对冲过去,还能够站在在战场上的是我们了。
好了,接着说日军师团。话说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日军只有十七个师团,师团长都是由陆军中将来担任,而且都必须是日本的天皇亲自任命的。
所以在当时,这些师团都是隶属于日本天皇的,冲这一点就能感觉出师团长的级别比陆军次长和参谋次长还大。
那么师团有多少人呢?
以第一师团为例,在1936年的时候,定下来的人员有一万一千八百五十六人。
这个数目看起来不是很多,和普通的一个师也差不多,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第一师团最巅峰的时候,一个师团就有三万多人,这个时间是1941年。
那么到了1944年的时候,这个第一师团就被拆分成了两部分,拆出的一部分是一万三千人顶着第一师团的编制,去了菲律宾作战,去的时候,什么自动炮,装甲车都没有带,而炮兵就去了一半。
就这一万三千人,被打得就剩下八百人,灰溜溜地活了下来。
而另一部分大概有两万人,作为日本要一亿玉碎的资本留在了本土,编制也被改成了第二百零一师团。
其实这个第一师团还有一小撮被分出去了,当时第一师团要从关东军的编制中剥离出来调回日本,一小撮就留在了满洲和一个独立混成旅合并了,筹出一个第一百二十三师团,结果这一部分在1945年的时候,被苏联红军给一口吃掉了。
所以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日本的师团其实是在不断地变动的,说不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当然了,变动归变动,总体来说还是有一个标准,日军是按照这个标准来队部队进行调配的。
比如日本的家中挽马师团,标准是两万五千三百七十五人,马匹是八千一百九十七匹,光一个司令部就有三百三十人。
下辖两个步兵旅团,一个骑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野炮联队,一个辎重兵联队,一个卫生队(别看是队规模不小一千一百人),一个兵器勤务队,一个通信队。
除此之外还有四个野战医院,每个野战医院二百多人。
甲种驮马师团,共计两万八千四百九十三人,马匹一万一千五百四十匹。
甲种驮马师团比甲种挽马师团多的人,多在哪里了?
甲种驮马师团是一个山炮联队,而甲种挽马师团是一个野炮联队,山炮要比野炮多近一千人。
驮马师团的辎重兵要比甲种挽马师团多一千多人,四个野战医院也多出一些人。
乙种挽马师团两万一千八百九十二人,马匹是五千八百七十九匹。
有两个步兵旅团,一个骑兵大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野炮联队,一支个辎重兵联队,一个师团卫生队,一个兵器勤务队,一个师团通信队外加四个野战医院。
少的人数,其实就是炮兵,卫生队和野战医院的人数减少,其他的变化不大。
乙种驮马师团,有两万六千八百四十八人,马匹是九千六百五十六匹。
以上都是两旅团四联队组成的师团。
日本人还打造了一批三联队师团,人数比上边的要少很多。
接着说说,比师团还要大的编制。师团以上就是军了,而日本的军和传统意义上的军是不一样的。
日军军一级的编制,仅仅针对本土以外的占领区来说的,比如关东军,支那驻屯军(天津军),朝鲜军等等。
一说军,感觉就应该比师团大,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有时候比师团要小很多的。
比如日军组建的中国组屯军,听起来是一个军,其实在1936年的时候,就算是给它来了一个加强,也仅仅达到了一个独立混成旅团的规模。
总之军在日军的概念中,是执行一些特殊任务或者以占领地命名的一个作战单位。
那么在太平洋战争之前,日军设立了二十二个军,到了无条件投降的时候,军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四十八个。
在军的上面,就是方面军,这是在1937年以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而设置的。
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候,日军的方面军高达十七个。
在方面军之上就是总军了,这编制是日军最大的一个军事单位了,当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总军有六个。
“第一总军”、“第二总军”、“关东军”、“中国派遣军”、“南方军”、“航空总军”
这六个总军中,关东军是最特殊的一个,它是从师团不断升级升上来的,在1931年的时候,只有一个师团;到了1938年的时候就变成了八个师团;1939年的时候就拥有了两个军司令部,正式成为方面军;1942年发展成为两个方面军,就成为了一个总军。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5. 日军的师团长相当于我军的什么职位?
日军的师团长相当于我军的什么职位?这个问题要分开来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境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日本自卫队的师团长什么地位?旅长或团长!目前,日本自卫队总兵力25万多人,相当于我国兵力的十分之一。如果假定同等兵力战斗力相等的话,日本军事最高首长不高于我们的集团军(设13个)首长,大致相当于一个军区司令员。
目前日本自卫队仍然设有第6师团、第9师团驻扎东北方面(这两个师团,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第2师团(九一八事变的祸首)、第7师团、第5旅团、第11旅团驻扎北部方面;第1师团、第12旅团驻扎东部方面;第3师团(二战后期留在中国的唯一甲种师团,一号作战的绝对主力)、第10师团、第13旅团、第14旅团、第4施设团;第4师团、第8师团、第1混成团驻扎西部方面。
就是说,日军仅仅5万多人,就设立了十多个师团,平均到每个师团头上,也就四五千人。如果发生战事自卫队改编自卫军,迅速招兵充实,扩军十倍,师团长也不过就是一万多人。
我们的解放军13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超过10万军队),下设6个合成旅(重型、中型、轻型各2个)、一个炮兵旅、一个防空旅、一个特战旅、一个陆航旅(或者空中突击旅)、一个工兵旅和一个勤务支援旅,总计12个旅。粗略估算,一个旅兵力大约能达到一万人。
所以,日本自卫队的师团长,相当于解放军的旅长或者团长。
侵华日军的师团长什么地位?相当于集团军司令或者战区司令淞沪会战中,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而国军总共出动了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第一个月国军主动攻击,日军不断增兵,第二个月日军增兵,双方平分秋色,第三个月国军苦苦支撑,最终彻底崩溃。
如果没有老蒋的瞎指挥,淞沪会战中的精锐国军完全可以做到有序撤退继续在江南地区抵抗,南京也没那么容易丢。所以,如果排除指挥因素,国军80万人,应该可以和日军20万人打成平手。
就是说,日军以一当四,日军一个甲等师团两万多三万人,编制上相当于国军三个师,一个齐装满编的军,战斗力上却足以对抗击溃国军一个集团军甚至一个战区。
后来,国军编制上逐渐规范化,建立了200个师,每个师一万多或者不到一万,师上面设军(3万多),军上面设集团军(十万上下),集团军上面,就是战区了(十个战区,每个战区二三十万人)。
武汉会战时,日军30万人对国军110万人发动攻击,国军的指挥系统中有14个集团军、50个军,而同时期日军的指挥系统是第十一军5个半师团沿长江两岸主攻武汉和第2军4个半师团,总共加起来就是十个师团。这时候,日军的一个师团,确实能打国军一个半的集团军。
所以,抗战初期的侵华日军,师团长相当于国军的集团军司令之上,战区司令长官之下。
抗战后期的师团长相当于什么?相当于军分区司令!抗日战争后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共同抵抗了侵华日军中的超过七成,已经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以华北为例,日军被压缩在交通线和大中型城市,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完全没有存在感。
曾任华北方面军司令的冈村宁次表示,日本的高级将领,都不愿意到华北任职,因为华北地区每天都有四五个日本兵被打死。日军在华北总共驻军140个大队(相当于营,兵力1000),一个多月就要被打掉一个大队。要知道日军的一个大队,虽然只是相当于营,可战斗力足以与国军的一个师对抗。武汉会战中,日军总共110个大队,就把国军110万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现在,却在莫名其妙的消失。
八路的“积小胜为大胜”“农村包围城市”让日军苦不堪言。那么,日军在华北的驻军有两个军,两个军各有四个师团,算下来日军总共有8个师团。而同时期,我们在华北建立了五六个抗日根据地,如晋察冀、晋绥、冀鲁豫、山东等。每个抗日根据地也叫做军区,下设二级军区,二级军区下设军分区,首长都是叫做司令。如刘伯承元帅担任晋冀豫军区司令,下设太行、太岳、冀南三个二级军区,陈赓是太岳军区司令。
抗战后期,按照战绩来说,日军的师团长相当于我们的军区司令或者二级军区司令。军区司令在抗战初期是师长,二级军区司令抗战初期是旅长或者副旅长。
不管怎么说,侵华日军的师团是相当厉害的, 给我们造成的侵害也是相当可怕的。
6. 东北剿匪的匪是什么人员构成?
不啰嗦直接进入主题:东北剿匪的匪是什么人员构成?匪的武装规模和队伍是怎样的?一、解放前的东北为什么有这么多土匪?
俗话说:山东出响马,东北出胡子。旧中国时期匪患四起,比比皆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剿匪斗争,比较有名的是湘西剿匪,新疆剿匪,东北剿匪,西南、西北剿匪等,三年时间一共剿灭了260万各类匪徒。
就拿东北来说,有史以来就多有记载,尤其清末民初以来,土匪更是层出不穷,屡灭屡生。据史载,民国13年(1924年),东三省制有土匪2.3万人,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已发展到8.9万人之多。这绝非东北人性喜为匪,而是外敌欺凌、官宦贪占、天灾人祸的必然结果。
东北本是一块富庶宝地,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可在鸦片战争以后,洋人竞相用重炮利舰打开中国大门,割地索款,抢占租地。腐败的清廷,除了俯首称诺外别无他策。于是,久已凯舰东北的俄日等帝国便放开手脚,大兴刀兵,从1894年到1904年,短短10年之间,就发生甲午中日战争、庚子之变以及日俄之间的不义之战等三次大的战乱,东北大部分地区屡遭战火洗劫。
在几度兵灾过后,社会动荡,地方糜烂,田园荒芜,民不民不聊生。凡侵略军所过之地,粮食庄家皆被收缴,用作军粮,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难民达几十万人之多,可谓千里烽烟,哀鸿遍野。于是,无路可投的饥民铤而走险,聚众上山,揭起绿林旗号。战乱之后,大批散兵游勇流落于社会间,这些人称霸一方,由兵变匪,这又成为土匪的
一大来源。
清末民初,正是中国政治舞台动荡迭变,世局机醒之际。绵延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以辛亥革命为丧钟而告正寝,北京朝纲由北洋权贵及其派系下来的各系军阀轮番执掌,今天甲乙联合反丙,明天乙丙串通倒甲,政治舞台乌烟燎气,各地方官亦如走马灯一般来去匆匆,只是谁都忘不了大刮一番地皮。国家支离破碎,民众苟延残喘。
民国初期,张作霖乘乱逐渐控制了东三省,登上了东北王的宝座,却又不甘寂寞,蓄意问鼎中原,称霸北方。于是几度出关用兵,而这大量军费开支转嫁到人民头上,致使财政拮据,物价飞涨。张作霖手下的各级官吏又乘机贪占侵吞,兼并土地,中饱私囊。
张作霖自己就是东北最大的地主兼资本家。仅在通辽一县之地,他和吴俊升、鲍贵卿、孙烈臣等人就霸占有上千顷土地。此外,他还在内蒙、北镇、黑山、营口、大高坎、连山湾等地都占有大量田产。东北人民在频频战乱之中还要承受军阀的盘剥和压榨,只好卖妻鬻(yu,第四声)子、典屋当物,无计生存者便怀着一腔愤上了梁山。在土匪中流传的一首歌谣:“上等人们该我钱,中等人们莫管闲,下等人们快来吧,跟我上山去过年!”
1920年,北方五省的罕见早灾,给战乱中的民众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威胁,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一带的大批难民流入东北,指望到关东寻口饭吃,岂知关东的饭饭亦并非好端。这样,生活无望、进退两难者便落草为寇,充填了土匪的队伍。
民国年间,吉林省穆棱县山区活跃着一股绺子,头目报号“双龙”。此人姓李,山东人氏,15岁闯关东搁了浅,便投身绺子当上小匪,3年后被拥戴当了头目。后来,在他的运作下,所在的绺子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支大股。在东北土匪中,像双龙这样由关内人起局树旗号的为数不少,如后来投身抗日的著名将领王德林,就是从山东闯关东来到吉林,被迫拉起绺子吃了绿林饭。又如抗联五军军长周保中的部将“老双胜”,也是闯关东不久便落草为匪,后来都成了抗日英雄。其他如“宫傻子”、“老二哥”、“老占东”,都是关内人逃难流落东北的。
二、主匪队伍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其人员组成却不外乎是以下三类:
一类是逼上梁山的穷苦首姓,其中有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有的是受尽官宦富豪欺辱,不满现状的下层人士。这些人出身下层,遭遇坎坷,对官宦和富人怀有刻骨仇恨,而且人数众多,构成土匪队伍的主体。这些人被逼上梁山,大多是为寻活路,别无他图。所以除少数强悍者充当首领外,多是摇旗呐喊的角色,只为能吃上一口饱饭。虽无大恶,但也做过少危害乡邻的事情。
另一类是行侠仗义的侠客义士。这些人往往有一些家产私业,也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性格豪爽,喜好交友,遇有不平之事,常据理力争,甚至拔刀相助,往往得罪了官府或地方实力派,招来官司。还有人性格倔强,不肯趋炎附势,受到奸妄之徒的攻计和害,义愤之下与仇人刀兵相见,然后沦入绿林。
据《老残回忆录》中记载,甲午战争后,辽宁省牛庄有个姓范的恶霸强抢佃户白老头之女菊花,毒打虐待,供之驱使,引起当地义土赵志刚的愤慨。赵志刚趁夜逾墙潜入范宅,杀死范恶霸,救出菊花,然后聚集贫苦壮丁数十人揭起绿林旗号,专门杀富济贫,反抗朝廷,受到民众拥戴。赵志刚后来加入同盟会,参加反清斗争,最后壮烈牺牲。
辽宁省思山县有位义士,名叫高振鹏,家境富有,性情豁达,曾就学于沈阳文登书院,返乡后广交侠客义士,习文练武,以诗酒酬唱为乐。1921年某日,高鹏振在郊外射得一只狐狸,被东北军混成第二旅的一位营长看中,非要夺为已有不可,高鹏振不从,这位营长竟大施淫威,将高绑至营中,一顿毒打。高鹏振凭空丢了猎物,又挨了一顿毒打,回家以后,胸中这口恶气难平,心思一横,持枪寻回军营,将营长及其变击伤,然后隐隐姓埋名,颠沛流离,拉起一支绺子,报号“老梯子”,开始了绿林生涯,后来成为辽东黑道的“总瓢把子”。他所带的这伙土匪不抢掠,不欺压百姓,只打日本人。曾多次袭击日本列车,被称为“东北铁道游击队”。
像赵志刚、高鹏振之类人物,效仿古侠之风,以行侠仗义为已任,抒大丈夫之胸怀,标榜以手中枪扫尽天下不平。这些人率领的绺子多是只抢大户,不掠民众,有时还会为穷苦老百姓出头,故而被百姓称之“义匪”。
第三类人即是土匪中铤而走险的不逞之徒。这些人原就是城镇乡间的游手好闲之辈,利用封建会道门或团伙招徕一伙徒众,与官方勾结,欺压百姓,设赌抽头,坑蒙拐骗,为害社会。这些人一遇机会,如战乱、天灾,或者惹下乱子难以收场,便拉起枪马,霸占
一方,胡抢乱夺,残害百姓。
黑龙江省汤原县有一支匪队,头领沈桂林,报号“小自龙”,原是保安团的一个小头目,因奸情败露被解职,便怂恿了4名心腹死党砸了一家警察分驻所,夺取几支长枪,然后树起“小白龙”旗号,招罗徒众,在富棉、桦川、宝清、萝北一带流窜行抢,杀人放火,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这支匪队最盛时发展到数百人,曾占富锦县城,围攻过佳木斯镇,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宁带来极大威胁。象小白龙这样的匪队残思成性,杀人如同儿戏,对社会危害最大。
除上述三类人员以外,匪队中还有一部分旧军队官兵,这些人往往乘时局混乱,由兵变匪,发国难财。汤玉麟的部队驻热河时,经常不发饷银,官兵们的活路就靠勒索搜刮百姓,有的部队干脆换上便衣,扮成土匪到民间去抢,真可谓兵匪一家。
三、东北土匪的规模
民国时期,东北境内有数百股土匪,但其单股人数并不多,每股土匪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有的甚至只有十几二十人,并不像一些影视作品中动不动就成千上万的。即使是座山雕的原型谢文东,在巅峰时期也只是对外宣称有4000人,实则只有2000余人,这还是在国民党的扶持下才能扩大到如此人数。
抗战胜利后,我军率先进入东北,展开对日受降工作。由于蒋介石的兵力都在南方,于是便开始招抚东北境内的土匪,授予军衔职务负责接收日军留下的武器装备。当时国民党“册封”的正副司令、军长、师长有223人之多,并划分出16个系统、37个番号,土匪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军队。所以,这一时期的土匪扩充的非常快,人数激增至25万人左右。
1945年12月份,东北全境154个县城有三分之二以上、100多个县被土匪占据,实力较大的土匪还配有装甲车、野战炮、轻重武器一应俱全。而我军控制的则不到50个县,人数比不上土匪,武器装备还短缺,甚至做不到人手一枪,经常会遭到土匪的攻击。
四、东北土匪覆灭
据《东北剿匪》记载:东北民主联军(四野前身)通过两年时间(1945年9月至1947年4月)的剿匪,在人数、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与国民党武装起来的东北土匪累计作战超过1300次,歼灭土匪67708人,缴获步枪、马枪约5.2万支,轻重机枪1400多挺,掷弹筒414个,各型火炮359门,马匹6009匹,汽车134辆。
1947年7月后,我军在东北战场上开始进入反攻阶段,随着我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除一些穷凶极恶,仍负隅顽抗土匪外,很多没犯过大错的土匪都被遣散回家。1949年,国民党势力被驱逐出东北,几股规模较大的土匪也被我军肃清。东北境内几乎没有了土匪的存在。
东北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土匪就消亡殆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东北解放了,此后再也没有了兵灾,人民政府把土地都分给了农民。能吃饱饭,自然没有人会冒着杀头的风险再去当土匪。
7. 中层干部的级别如何定义?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虽然不在我的垂直领域回答范围,出于好奇吧,与大家来探讨、分享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第一,中层干部的定义中层就是处于中间的管理层次,担任一定职务,负有一定管理责任,在本行政区域或是本单位内部行使管理职责者的总称。中层干部这个定义是相对的,相对于上级,属于中层,相对于下级的下级,属于高层,如果只有上级和下级,那就是绝对的中层。比如,在一个公司中,如果只分为公司级、部门级、员工级,那部门级就属于中层。
第二,中层干部的划分。基层单位中层的划分。集团性质的,集团副职以上称为高层,集团部门和下属单位正副职分为中层,下属单位部门和在下级单位分为基层。
无主管部门的单位(比如民营企业)的划分。公司级正副职领导为高层,部门级为中层,车间及以下管理人员分为基层。
行业性质的划分。主管单位正副职领导为高层,主管单位部门正副职及下属单位正副职为中层,再下级属于基层。
政府部门的划分。国务院正副职领导为高层,国务部门及地方省级政府政府领导为中层,省级以下单位为基层。
地方政府的划分。在省的范围内,省级领导为高层,地市级领导为中层,地市级以下为基层。
第三,党和国家领导体系职级的划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以上,国务委员和副总理以上,人大副委员长以上、政协副主席以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领导、省级几大班子正副职领导、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高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称为高级领导干部;中央各部委司局级领导、地市级领导称为中级领导干部;县处级及以下领导干部称为基本领导干部。
哈哈,说了这么多,这下该明白什么是中层干部了吧,由于所处管理体系、单位不一样,对中层干部的划分也就不一样,所以说中层干部这个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营长相当于政府什么官,烟台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曲同丰(1873-1929),字伟卿,山东福山人。早年参加过北洋水师及中日甲午战争。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三期。曾任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教官、陆军速成学堂提调、监督、保定军官学堂监督,参加过云南辛亥起义,任38协协统。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总统府军事参议官、参战军师长、北京政府航空署长、直鲁联军士官学校校长、陆军上将。1928年春,直鲁联军被国民革命军击溃,曲同丰隐居天津。1929年3月9日,曲同丰在天津寓所遭暴徒枪击身亡。
谢为杰(1908年9月5日-1986年1月12日),又名谢永叔,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生于山东省烟台市。化工专家,谢婉莹(冰心)二弟。早期对中国第一座重化工基地--永利铔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卓著。以后长期从事氮肥工业的科研生产和组织领导工作,是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新工艺的发明人之一,对联合制碱新工艺的研究也作出了贡献。
杨介人(1909―1998),山东省蓬莱县人。1938年入伍,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步兵学校副校长,山东军区长山列岛水警区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部训练处处长,济南军区工程兵主任,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计划委员会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李大同(1911年-1995年1月5日), 山东省招远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4年晋升为少将。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梁树权(1912.9.17-2006.12.9),字德彬、号潄泉,生于山东烟台。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分析化学先驱,中国科学院院士 。
于化虎(1914-2004),原名晋生,民兵英雄,山东海阳人。1941年在家乡参加民兵组织,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制造石雷、子母雷等地雷,创造绊雷、梅花雷等布雷方法,培训了一千多名爆破手,先后炸死敌人一百七十一名,并创一雷杀伤七个敌人的纪录。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被授予"全国民兵战斗英雄"称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09年授予于化虎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仲曦东(1915年10月-1984年6月),山东黄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军副政委,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军事学院政治系主任、政治部副主任,驻捷克斯洛伐克、坦桑尼亚大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林浩(1916年6月-1996年11月14日),山东省牟平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春山(1917年7月-2012年1月9日),山东省莱阳市中庄扶村人。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在山西创办的学兵队,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苏中地区反"扫荡"、苏中"七战七捷"、盐城、鲁西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渡江、抗美援朝等战役战斗。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55年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独独立功勋荣誉章。
姜林东(1918-2016.1.15),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埠西头前姜家村)人。1937年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高锐(1919年3月-2016年10月16日),山东省莱阳市人。毕业于乡村师范、军事学院。1937年入陕北公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参谋长兼宁夏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张少虹(1920年1月17日-2000年10月27日),原名张廷儒,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掖县)朱由乡。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沙河、郭家店、参埠庄、日庄、大院上、文岑、河马崖、招远、黑山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孟良崮、临朐、三户山、莱阳、周村、潍县、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1955年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空军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丁钊(1920.12 ~ 2015.03),山东省龙口市(黄县)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陆战第1旅副政治委员,空军伞兵师政治委员,空降兵第15军43师政治委员,空降兵第15军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王忠诚(1925.12.20-2012.09.30),山东烟台人,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惠滋(1932年12月9日-2005年1月5日),山东蓬莱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战斗,荣立大功、小功各一次;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至1952年的多次阵地防御作战 。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勋章。
2. 简单介绍一下现在越南的高级军事将领可以吗?
每个国家的军衔制度有所不同,大多数国家都设有帅、将、校、尉四个等级,比如我国建国初期的十大元帅可谓最高荣誉。而在越南最高军衔则是大将。从越南建军以来,仅仅有14人获得大将军衔荣誉。
第一位大将是大名鼎鼎的武元甲,曾任越南国防部长职务,参加指挥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和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及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功臣,号称“红色拿破仑”。
第二位大将是阮志清,越南人民军队主要领导人之一,青年时代参加反对法国殖民地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1954年,阮志清和武元甲打了奠边府战役。后越南战争在抗美时效仿中国抗日,打算打“持久战”。1967年,逝世。
第三位大将是越南战争时期北越的最高军事长官文进勇,曾指挥1971年九号公路战役、1972年广治战役、1975年西原战役,1975年4月30日率军攻陷西贡,1980年担任越南国防部长,著有<<春季大捷>>一书。
第四位大将是黄文泰,越南人民军创始人之一,又名黄文逞、吴国平。1915年生,太平省前海县西安乡人,京族,农民家庭出身,本人成份工人。著有《越南的游击战问题》、《军事科学经验》、《决胜岁月》等书。1980年授予大将军衔。
第五位大将是朱辉珉,1913年3月17日生于义安省(今义静省)浦荣县兴和社。工人出身。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1931-1940年四次遭法国殖民当局逮捕。1940年任黄花探战区党支部书记,后任县委书记。1943年2月越狱后任印支共广南省省委委员。1945年8月总起义时,任起义委员会委员、广南省委副书记兼省武装支队指导员。
第六位大将是越南战争抗美功臣黎仲迅,又名黎仲素,(1914-1986),河内市怀德县安义乡人,京族,中农家庭出身,本人成份为军人。1935年至1941年在法国殖民军中任军士。后到中国黄埔军校受训,当过国民党军官。原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中央军事党委常委、国防部副部长、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长。1984年被黎笋授予大将军衔。
第七位大将是是黎德英,1920年出生于越南承天顺化,大将军衔,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第5任国家主席。1945年黎德英入伍并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抗法战争后,历任越军总参谋部作战局副局长、南部东区司令部参谋长、总参民兵动员局局长等职。
第八位大将是阮决,1921年生,河内市人,京族,贫农家庭出身,本人成份学生。早年随武元甲一起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今越南共产党),曾任河内市委书记等职。1990年1月晋升为大将。
第九位大将是段奎,1923年10月29日出生于广治省召峰县,1939年参加革命,1960年和1961年曾两次到中国军事学院学习军事理论。抗美战争时期在南部地区指挥作战,曾任战役指挥长。1990年1月晋升为大将。
第10位大将是范文茶,1953年参军入伍,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曾任越南第3军区司令,越共中央委员会委员,1997年9月29日起任越南国防部长。1998年1月提升为上将,2003年7月2日晋升为大将。
第11位大将是冯光清,1949年2月2日出生于越南永福省靡岭县石砣乡,1967年加入越南人民军,参加过广治、南寮的战斗。1968年,加入越南共产党。1971年因战功获“武装力量英雄”称号,时任越军320A师64团9营连长。2007年6月7日晋升大将。
第12位大将是黎文勇,1945年12月25日生于越南槟椥省榕珍县丰美社。1965年9月23日入党。1963年5月入伍,1970年12月在中团补习,为B2指挥部高级军政学校学员。1971年6月起任第9师团第1中团政治副主任、主任、政委,晋升中校军衔。2006年4月越共十大上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2007年7月被授予大将军衔。
第13位大将是杜伯巳,2015年晋升为大将。
第14位大将是吴春历,1954年5月20日生于越南河南省维先县安北乡,京族,1972年入伍,1973年8月4日入党,获社会科学学士和军队政工专业学士学位。现任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民军总政治局主任、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书记,2015晋升大将。
我是小鱼在越南,如果你想了解越南签证、落地签批文、越南探亲5年免签、越南人到中国签证、中越结婚登记流程、商务考察、投资建厂、地接翻译、旅游攻略等,欢迎留言或者私信咨询,小鱼都会一一回复。
3. 农村的村干部分为几级啊?
村干部分为六级,分别是:
1、村党支部(党总支)委员2、副书记3、书记4、村民委员会委员5、副主任6、主任。村干部除了书记和主任有上级政府给予误工补贴外,其他人的工资都是有村财政支付。 每个行政村还配有文书、民兵营长、计生专干、妇代主任、出纳等专职干部,专职干部通常由村两委成员兼任。村干部职务可以相互交叉兼职,由于现在一般村财没有收入或者低收入,所以工资问题很难解决,所以交叉兼职便成为一种时下比较流行的省工资方式。村两委是设在乡镇(街道)下一级行政村的组织构,即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简称"村两委"。1、村党支部(简称村支委)是村级"党的支部委员会"的简称。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之一。村党支部是农村一切组织和全部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对村委会实施领导,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2、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 是村民委员会为中国大陆地区乡(镇)所辖的行政村的村民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产生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行政村的村民委员会通常设村民委员会主任(俗称村长)1人、副主任兼治安委员1人和妇女委员1人。
4. 为何日本陆军的编制与其他国家不同?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不仅仅是日本陆军,整个日军的编制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而且这种不一样不是名称上的不同,其中的内容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首先以师团这个名称为例,加以解释。话说在日军的编制里,师团是他们的最基本的战略单位。
所以师团的数目,其实就是日军兵力多少的一个标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陆军的编制扩军或者是裁军,都是以师团为单位进行增减的。
那么日军的这一套编制是哪里来的呢?
早在1888年之前,日军使用的是镇台建制,1888年以后就变成了师团建制。
师团建制的这一套东西都是学自欧美的,然后日本人一琢磨加以改变之后,出现的这么一套东西。
那么从表面上看,师团这一种建制,和国际通行的军事编制师这一个单位师是对等的。
但要是仔细观察一下日军师团兵力的配备情况,就会惊奇地发现根本就不是所有人可以理解的师。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当时德国的一个师大约就一万人左右,美国的一个师也差不多,一万左右。
而日本师团一级的作战单位,它从成立之处,兵力配属就没有一个定数,而且在不同年份的时候,这种兵力配属还都不一样。
比如在1888年到1893年的时候,日军一个师团在平时有一万来人,看着很正常和其他国家是一样的,但到了战争开始的时候,一个师团的人数就会暴增到一万八千五百人。
那么1894年到1904年的时候,日军一个师团的人数,在平时又变成了一万两千人,到了战争开始的时候,就扩增到一万七千两百人。
1905年到1915年,一个师团在平时是一万四千人,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变成了两万人。
1925年到1931年,一个师团在平时是一万三千人,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万八千人。
1932年到1937年,一个师团在平时是一万五千人,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变成了两万人左右。
在同一个年份,平时和战时的人数都是不一样的。
这还不算,日军的师团还被划分出了三六九等的等级,比如说在1940年的时候,日本有四联队师团,一个师团是两万五千二百人。同样是四联队师团,但要是变成后备四联队师团,人数就变成了两万一千八百人。
三联队师团,一般情况下是一万八千人,如果是一个丙种师团,不好意思就变成了一万一千九百八十人。
这也是为什么别的国家军队,翻译的时候会直接翻译成师,而日本的军队不是翻译而只能是直译成师团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军编制之所以叫师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日军在师团设立之初,就有一条硬性规定,要求师团是一个各个兵种联合起来的战略作战单位。
在一个师团内,不仅要有步兵,还要有骑兵,工兵,通信兵,辎重兵,甚至是野战医院和兵器勤务队都有,杂七杂八得非常的齐全,可以说兵种的合成度相当高,具备进行独立作战的能力。
说实话合成部队这个概念,还是二战结束之后才有的,所以日军的这种编制很超前,当时的欧美军队的编制还真就没法比。
当然了,日军之所以能弄出这么一套东西,完全是因为日本的资源少,钱不够多造成的。
日军将师团,作为一个军,甚至是兵团的模板来使用的,用最小的代价办最多的事。
接下来,看看日军在作战时的具体编制。以抗战时期日军的编制为例。
日军最小的作战单位是分队,对标一般军队编制的班。
日军的每一个分队有十三个人,这里边包括一名分队长,四个机枪手,以及八个步兵。
装备如下,一挺轻机枪,四个人操作,包括一名组长,一名射手,两个携带弹药的副射手,作为自卫武器,四个人一人一把毛病多多南部十四手枪。(注:有的时候,四个人除机枪手之外,其余三人也会携带一把三八大盖)
其余八个步兵就不用说了,一人一把三八大盖就算交代了。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加强班,这种编制通常会多一个掷弹筒组(两个人),配备五十毫米掷弹筒一个。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日军的分队可要比一般的班要多至少一个人,不要小看这一个人,往上堆积起来,同等的编制就要比其他国家的编制多出不少人来。
小队,这个级别的编制对等排。
这个小队有三个小分队组成,外带一个八个人组成的掷弹筒小分队,再加一个七人小队部,合共五十四个人。
当然了,要是遇到加强小队,就是下辖的三个小分队中每一个分队塞入一个两人的掷弹筒组,这个时候小队的人数就变成了六十二个人。
不过小队这个级别的编制,在抗战中有了些许的变化。
当时八路军进入到敌后开始抗战,以游击战为主,打得了就打,打不动就撤,找机会再揍日军。
那么面对这种弹性十足的战法,日军也撑不住了,小队的人数明显太多,不够灵活,最终日军又调制出了一种特殊的小队,专门针对八路军的游击战。
这种小队,人数少,一共有五十个人,但有六个分队,每个分队只有八个人,其中的三个分队才配备机枪。
小队再往上走就是中队,这个级别的编制对标连。
从这个级别中,就能看出日本的中队要比同级别的连要多出不少人了。
首先是三个小队的人员,还有一个十九个人组成的中队部。
在这十九个人中,有了特殊的兵种,比如卫生员,通讯员,司号员,核心是中队长和三个军士,一共有一百八十一个人。
这个编制,如果要加强的话,就不会塞什么掷弹筒了,而是重机枪,有必要的话会塞入一到两门的迫击炮来使用了。
中队之上就是大队了。
而大队这个编制对应的应该是营,但日军的这个大队要说人数的话,已经远远大于一个营的规模,已经快达到了一个团的规模了,足足一千一百人。
大队不仅会配备四个步兵中队,还要有一个机枪中队,而这个机枪中队会装备十二挺重机枪。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炮小队,装备两门九二步兵炮。
这种级别的装备,在和当时的我们作战的时候,可以说是极其奢华了,过去我们的炮哪里能装备到营级,就算是团级都少有。
再往上就是联队了,这算是日军在作战时候的一个最大的作战单位,在各种战争资料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联队这个级别的编制了。
联队对标的是团,日军拿联队也当团使唤,但日军的这一个所谓的团级单位——联队,可有着三千八百人,比一般的团要大两倍还多。
所以联队中光一个指挥部就有五十四个人。电视剧《亮剑》一开头李云龙用迫击炮打的坂田联队,就是这么个指挥部,一炮连锅都给日军端了,老李捞到一个大佐,两个中佐,外加一个少佐,这买卖做的赚翻了。
三个步兵大队,加一个运输队,一个炮兵中队,就是一个联队的内容了。
在往上就是旅团了。
根据编制来看,旅团的级别在联队之上,但规模不一定就比联队大了,所以这个编制就比较特殊,它是根据战争的需求,来进行搭配的。
最少有三千人,比一个联队都少,最大有八千人,和两个联队的规模不相上下。
那么日军的师团又有一些变化,前前后后经过了很多次的调整,目的是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比较初期的日军确实厉害,但越往后打,不仅老兵损失严重,基层的军官也被打死不少,而后期补充兵员已经大不如从前。
最简单地说,初期和日军拼刺刀,两个人甚至是三个人攻击一个日军都困难,但到了后期两排刺刀对冲过去,还能够站在在战场上的是我们了。
好了,接着说日军师团。话说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日军只有十七个师团,师团长都是由陆军中将来担任,而且都必须是日本的天皇亲自任命的。
所以在当时,这些师团都是隶属于日本天皇的,冲这一点就能感觉出师团长的级别比陆军次长和参谋次长还大。
那么师团有多少人呢?
以第一师团为例,在1936年的时候,定下来的人员有一万一千八百五十六人。
这个数目看起来不是很多,和普通的一个师也差不多,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第一师团最巅峰的时候,一个师团就有三万多人,这个时间是1941年。
那么到了1944年的时候,这个第一师团就被拆分成了两部分,拆出的一部分是一万三千人顶着第一师团的编制,去了菲律宾作战,去的时候,什么自动炮,装甲车都没有带,而炮兵就去了一半。
就这一万三千人,被打得就剩下八百人,灰溜溜地活了下来。
而另一部分大概有两万人,作为日本要一亿玉碎的资本留在了本土,编制也被改成了第二百零一师团。
其实这个第一师团还有一小撮被分出去了,当时第一师团要从关东军的编制中剥离出来调回日本,一小撮就留在了满洲和一个独立混成旅合并了,筹出一个第一百二十三师团,结果这一部分在1945年的时候,被苏联红军给一口吃掉了。
所以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日本的师团其实是在不断地变动的,说不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当然了,变动归变动,总体来说还是有一个标准,日军是按照这个标准来队部队进行调配的。
比如日本的家中挽马师团,标准是两万五千三百七十五人,马匹是八千一百九十七匹,光一个司令部就有三百三十人。
下辖两个步兵旅团,一个骑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野炮联队,一个辎重兵联队,一个卫生队(别看是队规模不小一千一百人),一个兵器勤务队,一个通信队。
除此之外还有四个野战医院,每个野战医院二百多人。
甲种驮马师团,共计两万八千四百九十三人,马匹一万一千五百四十匹。
甲种驮马师团比甲种挽马师团多的人,多在哪里了?
甲种驮马师团是一个山炮联队,而甲种挽马师团是一个野炮联队,山炮要比野炮多近一千人。
驮马师团的辎重兵要比甲种挽马师团多一千多人,四个野战医院也多出一些人。
乙种挽马师团两万一千八百九十二人,马匹是五千八百七十九匹。
有两个步兵旅团,一个骑兵大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野炮联队,一支个辎重兵联队,一个师团卫生队,一个兵器勤务队,一个师团通信队外加四个野战医院。
少的人数,其实就是炮兵,卫生队和野战医院的人数减少,其他的变化不大。
乙种驮马师团,有两万六千八百四十八人,马匹是九千六百五十六匹。
以上都是两旅团四联队组成的师团。
日本人还打造了一批三联队师团,人数比上边的要少很多。
接着说说,比师团还要大的编制。师团以上就是军了,而日本的军和传统意义上的军是不一样的。
日军军一级的编制,仅仅针对本土以外的占领区来说的,比如关东军,支那驻屯军(天津军),朝鲜军等等。
一说军,感觉就应该比师团大,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有时候比师团要小很多的。
比如日军组建的中国组屯军,听起来是一个军,其实在1936年的时候,就算是给它来了一个加强,也仅仅达到了一个独立混成旅团的规模。
总之军在日军的概念中,是执行一些特殊任务或者以占领地命名的一个作战单位。
那么在太平洋战争之前,日军设立了二十二个军,到了无条件投降的时候,军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四十八个。
在军的上面,就是方面军,这是在1937年以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而设置的。
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候,日军的方面军高达十七个。
在方面军之上就是总军了,这编制是日军最大的一个军事单位了,当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总军有六个。
“第一总军”、“第二总军”、“关东军”、“中国派遣军”、“南方军”、“航空总军”
这六个总军中,关东军是最特殊的一个,它是从师团不断升级升上来的,在1931年的时候,只有一个师团;到了1938年的时候就变成了八个师团;1939年的时候就拥有了两个军司令部,正式成为方面军;1942年发展成为两个方面军,就成为了一个总军。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5. 日军的师团长相当于我军的什么职位?
日军的师团长相当于我军的什么职位?这个问题要分开来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境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日本自卫队的师团长什么地位?旅长或团长!目前,日本自卫队总兵力25万多人,相当于我国兵力的十分之一。如果假定同等兵力战斗力相等的话,日本军事最高首长不高于我们的集团军(设13个)首长,大致相当于一个军区司令员。
目前日本自卫队仍然设有第6师团、第9师团驻扎东北方面(这两个师团,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第2师团(九一八事变的祸首)、第7师团、第5旅团、第11旅团驻扎北部方面;第1师团、第12旅团驻扎东部方面;第3师团(二战后期留在中国的唯一甲种师团,一号作战的绝对主力)、第10师团、第13旅团、第14旅团、第4施设团;第4师团、第8师团、第1混成团驻扎西部方面。
就是说,日军仅仅5万多人,就设立了十多个师团,平均到每个师团头上,也就四五千人。如果发生战事自卫队改编自卫军,迅速招兵充实,扩军十倍,师团长也不过就是一万多人。
我们的解放军13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超过10万军队),下设6个合成旅(重型、中型、轻型各2个)、一个炮兵旅、一个防空旅、一个特战旅、一个陆航旅(或者空中突击旅)、一个工兵旅和一个勤务支援旅,总计12个旅。粗略估算,一个旅兵力大约能达到一万人。
所以,日本自卫队的师团长,相当于解放军的旅长或者团长。
侵华日军的师团长什么地位?相当于集团军司令或者战区司令淞沪会战中,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而国军总共出动了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第一个月国军主动攻击,日军不断增兵,第二个月日军增兵,双方平分秋色,第三个月国军苦苦支撑,最终彻底崩溃。
如果没有老蒋的瞎指挥,淞沪会战中的精锐国军完全可以做到有序撤退继续在江南地区抵抗,南京也没那么容易丢。所以,如果排除指挥因素,国军80万人,应该可以和日军20万人打成平手。
就是说,日军以一当四,日军一个甲等师团两万多三万人,编制上相当于国军三个师,一个齐装满编的军,战斗力上却足以对抗击溃国军一个集团军甚至一个战区。
后来,国军编制上逐渐规范化,建立了200个师,每个师一万多或者不到一万,师上面设军(3万多),军上面设集团军(十万上下),集团军上面,就是战区了(十个战区,每个战区二三十万人)。
武汉会战时,日军30万人对国军110万人发动攻击,国军的指挥系统中有14个集团军、50个军,而同时期日军的指挥系统是第十一军5个半师团沿长江两岸主攻武汉和第2军4个半师团,总共加起来就是十个师团。这时候,日军的一个师团,确实能打国军一个半的集团军。
所以,抗战初期的侵华日军,师团长相当于国军的集团军司令之上,战区司令长官之下。
抗战后期的师团长相当于什么?相当于军分区司令!抗日战争后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共同抵抗了侵华日军中的超过七成,已经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以华北为例,日军被压缩在交通线和大中型城市,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完全没有存在感。
曾任华北方面军司令的冈村宁次表示,日本的高级将领,都不愿意到华北任职,因为华北地区每天都有四五个日本兵被打死。日军在华北总共驻军140个大队(相当于营,兵力1000),一个多月就要被打掉一个大队。要知道日军的一个大队,虽然只是相当于营,可战斗力足以与国军的一个师对抗。武汉会战中,日军总共110个大队,就把国军110万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现在,却在莫名其妙的消失。
八路的“积小胜为大胜”“农村包围城市”让日军苦不堪言。那么,日军在华北的驻军有两个军,两个军各有四个师团,算下来日军总共有8个师团。而同时期,我们在华北建立了五六个抗日根据地,如晋察冀、晋绥、冀鲁豫、山东等。每个抗日根据地也叫做军区,下设二级军区,二级军区下设军分区,首长都是叫做司令。如刘伯承元帅担任晋冀豫军区司令,下设太行、太岳、冀南三个二级军区,陈赓是太岳军区司令。
抗战后期,按照战绩来说,日军的师团长相当于我们的军区司令或者二级军区司令。军区司令在抗战初期是师长,二级军区司令抗战初期是旅长或者副旅长。
不管怎么说,侵华日军的师团是相当厉害的, 给我们造成的侵害也是相当可怕的。
6. 东北剿匪的匪是什么人员构成?
不啰嗦直接进入主题:东北剿匪的匪是什么人员构成?匪的武装规模和队伍是怎样的?一、解放前的东北为什么有这么多土匪?
俗话说:山东出响马,东北出胡子。旧中国时期匪患四起,比比皆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剿匪斗争,比较有名的是湘西剿匪,新疆剿匪,东北剿匪,西南、西北剿匪等,三年时间一共剿灭了260万各类匪徒。
就拿东北来说,有史以来就多有记载,尤其清末民初以来,土匪更是层出不穷,屡灭屡生。据史载,民国13年(1924年),东三省制有土匪2.3万人,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已发展到8.9万人之多。这绝非东北人性喜为匪,而是外敌欺凌、官宦贪占、天灾人祸的必然结果。
东北本是一块富庶宝地,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可在鸦片战争以后,洋人竞相用重炮利舰打开中国大门,割地索款,抢占租地。腐败的清廷,除了俯首称诺外别无他策。于是,久已凯舰东北的俄日等帝国便放开手脚,大兴刀兵,从1894年到1904年,短短10年之间,就发生甲午中日战争、庚子之变以及日俄之间的不义之战等三次大的战乱,东北大部分地区屡遭战火洗劫。
在几度兵灾过后,社会动荡,地方糜烂,田园荒芜,民不民不聊生。凡侵略军所过之地,粮食庄家皆被收缴,用作军粮,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难民达几十万人之多,可谓千里烽烟,哀鸿遍野。于是,无路可投的饥民铤而走险,聚众上山,揭起绿林旗号。战乱之后,大批散兵游勇流落于社会间,这些人称霸一方,由兵变匪,这又成为土匪的
一大来源。
清末民初,正是中国政治舞台动荡迭变,世局机醒之际。绵延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以辛亥革命为丧钟而告正寝,北京朝纲由北洋权贵及其派系下来的各系军阀轮番执掌,今天甲乙联合反丙,明天乙丙串通倒甲,政治舞台乌烟燎气,各地方官亦如走马灯一般来去匆匆,只是谁都忘不了大刮一番地皮。国家支离破碎,民众苟延残喘。
民国初期,张作霖乘乱逐渐控制了东三省,登上了东北王的宝座,却又不甘寂寞,蓄意问鼎中原,称霸北方。于是几度出关用兵,而这大量军费开支转嫁到人民头上,致使财政拮据,物价飞涨。张作霖手下的各级官吏又乘机贪占侵吞,兼并土地,中饱私囊。
张作霖自己就是东北最大的地主兼资本家。仅在通辽一县之地,他和吴俊升、鲍贵卿、孙烈臣等人就霸占有上千顷土地。此外,他还在内蒙、北镇、黑山、营口、大高坎、连山湾等地都占有大量田产。东北人民在频频战乱之中还要承受军阀的盘剥和压榨,只好卖妻鬻(yu,第四声)子、典屋当物,无计生存者便怀着一腔愤上了梁山。在土匪中流传的一首歌谣:“上等人们该我钱,中等人们莫管闲,下等人们快来吧,跟我上山去过年!”
1920年,北方五省的罕见早灾,给战乱中的民众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威胁,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一带的大批难民流入东北,指望到关东寻口饭吃,岂知关东的饭饭亦并非好端。这样,生活无望、进退两难者便落草为寇,充填了土匪的队伍。
民国年间,吉林省穆棱县山区活跃着一股绺子,头目报号“双龙”。此人姓李,山东人氏,15岁闯关东搁了浅,便投身绺子当上小匪,3年后被拥戴当了头目。后来,在他的运作下,所在的绺子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支大股。在东北土匪中,像双龙这样由关内人起局树旗号的为数不少,如后来投身抗日的著名将领王德林,就是从山东闯关东来到吉林,被迫拉起绺子吃了绿林饭。又如抗联五军军长周保中的部将“老双胜”,也是闯关东不久便落草为匪,后来都成了抗日英雄。其他如“宫傻子”、“老二哥”、“老占东”,都是关内人逃难流落东北的。
二、主匪队伍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其人员组成却不外乎是以下三类:
一类是逼上梁山的穷苦首姓,其中有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有的是受尽官宦富豪欺辱,不满现状的下层人士。这些人出身下层,遭遇坎坷,对官宦和富人怀有刻骨仇恨,而且人数众多,构成土匪队伍的主体。这些人被逼上梁山,大多是为寻活路,别无他图。所以除少数强悍者充当首领外,多是摇旗呐喊的角色,只为能吃上一口饱饭。虽无大恶,但也做过少危害乡邻的事情。
另一类是行侠仗义的侠客义士。这些人往往有一些家产私业,也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性格豪爽,喜好交友,遇有不平之事,常据理力争,甚至拔刀相助,往往得罪了官府或地方实力派,招来官司。还有人性格倔强,不肯趋炎附势,受到奸妄之徒的攻计和害,义愤之下与仇人刀兵相见,然后沦入绿林。
据《老残回忆录》中记载,甲午战争后,辽宁省牛庄有个姓范的恶霸强抢佃户白老头之女菊花,毒打虐待,供之驱使,引起当地义土赵志刚的愤慨。赵志刚趁夜逾墙潜入范宅,杀死范恶霸,救出菊花,然后聚集贫苦壮丁数十人揭起绿林旗号,专门杀富济贫,反抗朝廷,受到民众拥戴。赵志刚后来加入同盟会,参加反清斗争,最后壮烈牺牲。
辽宁省思山县有位义士,名叫高振鹏,家境富有,性情豁达,曾就学于沈阳文登书院,返乡后广交侠客义士,习文练武,以诗酒酬唱为乐。1921年某日,高鹏振在郊外射得一只狐狸,被东北军混成第二旅的一位营长看中,非要夺为已有不可,高鹏振不从,这位营长竟大施淫威,将高绑至营中,一顿毒打。高鹏振凭空丢了猎物,又挨了一顿毒打,回家以后,胸中这口恶气难平,心思一横,持枪寻回军营,将营长及其变击伤,然后隐隐姓埋名,颠沛流离,拉起一支绺子,报号“老梯子”,开始了绿林生涯,后来成为辽东黑道的“总瓢把子”。他所带的这伙土匪不抢掠,不欺压百姓,只打日本人。曾多次袭击日本列车,被称为“东北铁道游击队”。
像赵志刚、高鹏振之类人物,效仿古侠之风,以行侠仗义为已任,抒大丈夫之胸怀,标榜以手中枪扫尽天下不平。这些人率领的绺子多是只抢大户,不掠民众,有时还会为穷苦老百姓出头,故而被百姓称之“义匪”。
第三类人即是土匪中铤而走险的不逞之徒。这些人原就是城镇乡间的游手好闲之辈,利用封建会道门或团伙招徕一伙徒众,与官方勾结,欺压百姓,设赌抽头,坑蒙拐骗,为害社会。这些人一遇机会,如战乱、天灾,或者惹下乱子难以收场,便拉起枪马,霸占
一方,胡抢乱夺,残害百姓。
黑龙江省汤原县有一支匪队,头领沈桂林,报号“小自龙”,原是保安团的一个小头目,因奸情败露被解职,便怂恿了4名心腹死党砸了一家警察分驻所,夺取几支长枪,然后树起“小白龙”旗号,招罗徒众,在富棉、桦川、宝清、萝北一带流窜行抢,杀人放火,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这支匪队最盛时发展到数百人,曾占富锦县城,围攻过佳木斯镇,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宁带来极大威胁。象小白龙这样的匪队残思成性,杀人如同儿戏,对社会危害最大。
除上述三类人员以外,匪队中还有一部分旧军队官兵,这些人往往乘时局混乱,由兵变匪,发国难财。汤玉麟的部队驻热河时,经常不发饷银,官兵们的活路就靠勒索搜刮百姓,有的部队干脆换上便衣,扮成土匪到民间去抢,真可谓兵匪一家。
三、东北土匪的规模
民国时期,东北境内有数百股土匪,但其单股人数并不多,每股土匪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有的甚至只有十几二十人,并不像一些影视作品中动不动就成千上万的。即使是座山雕的原型谢文东,在巅峰时期也只是对外宣称有4000人,实则只有2000余人,这还是在国民党的扶持下才能扩大到如此人数。
抗战胜利后,我军率先进入东北,展开对日受降工作。由于蒋介石的兵力都在南方,于是便开始招抚东北境内的土匪,授予军衔职务负责接收日军留下的武器装备。当时国民党“册封”的正副司令、军长、师长有223人之多,并划分出16个系统、37个番号,土匪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军队。所以,这一时期的土匪扩充的非常快,人数激增至25万人左右。
1945年12月份,东北全境154个县城有三分之二以上、100多个县被土匪占据,实力较大的土匪还配有装甲车、野战炮、轻重武器一应俱全。而我军控制的则不到50个县,人数比不上土匪,武器装备还短缺,甚至做不到人手一枪,经常会遭到土匪的攻击。
四、东北土匪覆灭
据《东北剿匪》记载:东北民主联军(四野前身)通过两年时间(1945年9月至1947年4月)的剿匪,在人数、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与国民党武装起来的东北土匪累计作战超过1300次,歼灭土匪67708人,缴获步枪、马枪约5.2万支,轻重机枪1400多挺,掷弹筒414个,各型火炮359门,马匹6009匹,汽车134辆。
1947年7月后,我军在东北战场上开始进入反攻阶段,随着我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除一些穷凶极恶,仍负隅顽抗土匪外,很多没犯过大错的土匪都被遣散回家。1949年,国民党势力被驱逐出东北,几股规模较大的土匪也被我军肃清。东北境内几乎没有了土匪的存在。
东北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土匪就消亡殆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东北解放了,此后再也没有了兵灾,人民政府把土地都分给了农民。能吃饱饭,自然没有人会冒着杀头的风险再去当土匪。
7. 中层干部的级别如何定义?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虽然不在我的垂直领域回答范围,出于好奇吧,与大家来探讨、分享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第一,中层干部的定义中层就是处于中间的管理层次,担任一定职务,负有一定管理责任,在本行政区域或是本单位内部行使管理职责者的总称。中层干部这个定义是相对的,相对于上级,属于中层,相对于下级的下级,属于高层,如果只有上级和下级,那就是绝对的中层。比如,在一个公司中,如果只分为公司级、部门级、员工级,那部门级就属于中层。
第二,中层干部的划分。基层单位中层的划分。集团性质的,集团副职以上称为高层,集团部门和下属单位正副职分为中层,下属单位部门和在下级单位分为基层。
无主管部门的单位(比如民营企业)的划分。公司级正副职领导为高层,部门级为中层,车间及以下管理人员分为基层。
行业性质的划分。主管单位正副职领导为高层,主管单位部门正副职及下属单位正副职为中层,再下级属于基层。
政府部门的划分。国务院正副职领导为高层,国务部门及地方省级政府政府领导为中层,省级以下单位为基层。
地方政府的划分。在省的范围内,省级领导为高层,地市级领导为中层,地市级以下为基层。
第三,党和国家领导体系职级的划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以上,国务委员和副总理以上,人大副委员长以上、政协副主席以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领导、省级几大班子正副职领导、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高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称为高级领导干部;中央各部委司局级领导、地市级领导称为中级领导干部;县处级及以下领导干部称为基本领导干部。
哈哈,说了这么多,这下该明白什么是中层干部了吧,由于所处管理体系、单位不一样,对中层干部的划分也就不一样,所以说中层干部这个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概念。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